不管是辽东都司,还是现在的东江镇军户制,都不过是名称不同而已,对于毛文龙和郭大靖来说,都算不得什么。
关键是实施的政策,已经与明朝的卫所制大相径庭。所谓的军户,其实与明朝的良民差不多。
这才是最重要的,能让辽东得以持续发展,使辽人生活安乐,跨界继续向郭大靖心中的目标稳步前进,打造他所希望的治理体系和社会结构。
可崇祯自然不知道郭大靖的宏图壮志,还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。
“毛文龙年岁渐老,郭大靖却是年轻力壮,且在东江镇的威望,已经仅次于毛文龙,对他的拉拢要加强。不仅仅是他,还有东江镇的其他将领,都要让他们感恩朝廷,效忠于朕。”
崇祯的目光移注到桌案上方正化的奏疏,脸上又露出欢喜之色,看向王承恩,缓缓说道:“虽然毛文龙的奏疏还未到,朕以为已经能够诏告天下了。”
平辽基本上没有了什么变数,崇祯便有些按捺不住,想早点宣扬于外,在君臣、军民的普天同庆中,也给自己刷一波威望。
王承恩赶忙应承道:“万岁英明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,朝野都在关注着辽东大战,早些宣告大捷,正是其时。”
崇祯微笑着点了点头,欢悦激动的心情,还在继续,这可是极难得的。
几年来,坏消息更多,他也有些心力交瘁,难得有如此舒缓轻松的时刻。
圣旨未下,不过是上朝之后的宣告,并和群臣商议了一番犒赏的事情。第二天,消息便已经传遍了京师。
“东江军攻下沈阳,听说把奴酋们都杀了个干净。”
“你从哪听来的,净胡扯。建虏根本没敢与东江军交战,刨出老奴的棺材,携尸而逃。”
“听说是逃往建州,东江军还在后面紧紧追赶呢!”
“不管怎么样,辽东算是平定了。东江军威武,打败建虏,京畿之地再无战乱之苦啦!”
“建虏都该死,入关烧杀劫掠,害得多少人家破人亡。要不是东江军,咱们也还得提心吊胆地过日子。”
酒楼茶肆,人们或真或假地议论着,不管消息是否准确,光复沈阳,建虏败亡,却是可以肯定的事情。
建虏入关劫掠,京畿之地数百年来再遭战争荼毒,战乱之中,普通百姓是最痛苦,最不幸的。财产损失还不算什么,妻离子散,家破人亡,却是人间惨事。
就是在京城中居住的,很多人的亲眷朋友,都因此而丧命。一说到此,便忍不住地痛恨,甚至是涕泪交流。
即便是东江军取得遵化大捷,擒杀皇太极,斩首数万建虏,拯救了数十万被劫掠的百姓,可丧亲之痛,却依然无法挽回。
更何况,建虏不灭,尽管处于颓势,但京畿之地毕竟还是不安全。说是提心吊胆有些过分,但确实不能够完全放心。
现在好了,建虏完蛋了,辽东平定了,山海关彻底安全,战乱再也不会来了。
“为平辽贺!”
“为圣天子贺!”
“为东江军贺!”
“为毛大帅贺!”
“为郭帅贺!”
一时间,酒楼生意兴隆起来,呼朋唤友,来此畅饮庆贺的络绎不绝,干杯庆祝之声不绝于耳。
这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欢畅,这是由衷的激动和兴奋。没经历过战乱之苦的人不会有完全的共情,也就感受不到外敌被灭、安享太平的畅快轻松。
当然,身在大明,身为大明人,外敌败亡,天下太平,自然是每个人的希望。
京城温体仁的府邸,厅堂中正在宴饮,桌上酒菜丰盛,在座的寥寥数人也是朝廷高官,在朝堂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力量。
“没想到东江军如此强悍,竟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,击败建虏,几近光复全部辽东。”温体仁轻抿着美酒,微笑着说道:“此乃国家之幸,万岁亦是龙颜大悦啊!”
吏部左侍郎张捷连连颌首,说道:“万岁在今日朝会上的欣喜畅快,有目共睹。只是,下官觉得这议赏之事要让万岁称心,却也不是那般容易。”
温体仁干翻周延儒,升任首辅后,就弹劾他不和的吏部尚书李长庚,从而控制人事权。作为温体仁的亲信,张捷捷署理部事,有望接任吏部尚书。
但温体仁却知道,崇祯心中已有人选,乃是谢升。不过,谢升与他的关系也不错,他便想着顺应皇帝心意,在平台会推时,让谢升担任吏部尚书。
别看外有建虏,内有民乱,朝堂上的争权夺利、尔虞我诈却是从未停止过。文官们拉帮结派,象一群疯狗般撕咬。
谢升笑了笑,缓缓说道:“万岁既要赏罚分明,又要激励将士,以践不吝封侯之诺,厚加恩赏晋升也就是了。”
“即便不合圣意,宁多勿少,万岁亦不会怪罪的吧?”谢升又补充了一句。
温体仁呵呵一笑,说道:“毛文龙不能晋世侯,郭大靖也只能晋伯爵。至于其它的犒劳恩赏,却是小事耳。”
对于辽东的事情,温体仁不想多插手。东江军强大如斯,毛文龙羽翼已丰,郭大靖武勇善战,他才不想得罪。
况且,皇帝的意思已经基本明确。顺应圣意,本就是他的原则之一。
现在,他的注意力还在朝堂,在争权夺利,在党争,在排除异己上。
文震孟因讲《春秋》而得到崇祯帝青睐,由于文震孟是亲东林人士,被温体仁忌恨。尽管他是首辅,但崇祯帝钦点,文震孟和张至发一起入阁,成为他心中一根刺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