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然,温体仁能够干翻原首辅周延儒,最主要的便是他能隐忍,能够先恭后叛,并善于抓住时机。对文震孟,他也将采取同样的策略。
皇帝的恩宠不能长久,特别是崇祯,猜疑刻薄,刚愎自用,温体仁已经看透了崇祯的脾气禀性。
“阁老,万岁是否有调毛文龙入京的打算?”张捷拱了拱手,虚心求教道。
谢升也看着温体仁,期盼得到准确的答案。
调不调毛文龙,对他们来说并不算重要。但若是轻易谏言,如果事情发展出现意外,反倒容易惹祸上身。
比如说,你建议皇帝调毛文龙入京,毛文龙却抗旨不遵,扫了皇帝的颜面,依崇祯的性情,恐怕会迁怒降罪。
温体仁摆了下手,说道:“万岁既没有征询,咱们又何必多此一举?在本官看来,万岁即便有此意,也会先加试探,不会贸然下旨。”
“阁老高见。”张捷松了口气,对温体仁的明哲保身又有了新的认识。
温体仁的风评极差,但崇祯却跟个傻子似的,愣是让其在首辅之位上干了八年,由此可看出其善于揣摩皇上心意,逢迎有术。
而劣迹昭彰的温体仁得到皇帝重用,舆论为之哗然,北京城里传出的民谣便如此唱道:“崇祯皇帝遭温(瘟)了。”
京城的民谣,政治色彩十分强烈,因为在天子脚下,消息灵通,往往都是政坛高端的纷争。
比如“礼部重开天榜,状元探花榜眼,有些惶恐。内阁翻成妓馆,乌龟王八篾片,总是遭瘟。”
所谓“惶恐”,是“黄孔”的谐音,黄即黄士俊,孔即孔贞运,两个靠走后门而飞黄腾达的宵小之徒; 而“乌龟”的谐音“鸟归”,是指湖州乌程籍归安县人温体仁;“王八”,谐音“王巴”,是指四川巴县人内阁辅臣王应熊; 至于“篾片”,是指阿谀奉承内阁首辅温体仁,毫无主见的内阁辅臣吴宗达;“总是遭瘟”,便是指崇祯皇帝受温体仁蒙蔽。
其实,崇祯能够让温体仁坐在首辅位置上八年,最关键的原因便是深信温体仁是孤臣,不同于那些结党的文官。
直到最后,崇祯才在东厂的情报中猛然醒悟,“体仁有党”这四个字终于结束了温体仁八年的首辅。
只不过,崇祯罢黜温体仁,只是因为他“有党”,竟不考虑他是忠是奸,以及为政的危害弊病。
到了温体仁死后,崇祯这个大傻子还追谥“文忠公”。忠奸不分,崇祯的眼光如此,亡国还算是意外吗?
这样的首辅,对于平辽剿乱毫无建树,只是搞这个搞那个。大明每况愈下,实在是崇祯难以推脱的责任。
一年两年看不出来,五七八年还不醒悟,也只能说是崇祯眼瞎难医。
在这万众欢腾,举国欢庆平辽大胜的时候,温体仁召集亲信却不是为了庆祝,而是商议如何对付文震孟。
这样的朝廷,这样的皇帝,正在把大明推向深渊,却不自知。崇祯更是因为平辽灭虏,愈发地自信,也愈发地刚愎自用,谁让他英明神武,是千古明君呢!
…………………
军兴十数年,死亡上百万军民,耗费亿万两白银,现在终于到了结束的时候。
收到满达海派人送来的急报,得知界藩城难以抵挡东江军进攻后,多尔衮万般无奈之下,只得派阿济格、巴喇玛各率三千人马,停止前进,在清原阻击敌人。
多尔衮则率十数万军民再度抛弃辎重,拉着老奴的棺材,加速向北逃窜。
原来预计在界藩城能够坚守四五天,这样的话,建虏大队便能逃到梅黑河,也就是后世的梅河口市,那里已经是属于奴儿干都司的海西女真渚冬河卫地。
多尔衮等奴酋认为,到达那里,已经算是基本安全。长途行进,多尔衮准备在此地休整一两天,再确定最后的安身之所。
“界藩城竟然难以抵挡敌人,难道是天要亡我大金嘛?”多尔衮已经换乘战马,望着周围荒芜景象,不禁满心悲凉。
若说他见机得快,弃守沈阳,从抚顺退入建州,倒真是甩开了东江军。但大队行进,军民混杂,辎重很多,拉开的距离不大。
当然,多尔衮也没想到东江军会紧追不舍,水陆并进也就算了,数万骑兵才是最致命的威胁。
“汗王,留下阻击的人马,恐怕也不能拖延多少时间。”多铎一直阴沉着脸,落后多尔衮半个马头,此时终于是说出了心中的担忧。
六千人马,要对上两三万的敌骑,谁心里都清楚,这是拼死的作战,很可能全部要战死。
多尔衮垂下眼帘,默然半晌,沉声道:“为了不亡国灭种,谁都要有牺牲的觉悟。”
直到此时,多尔衮等人还是不能除国,尽管在实际上,大金已经虚有其名,成为了一个笑话。
况且,大队行进的拖累还有拉棺材的马车。与单纯的骑兵相比,速度怎么也要差得不少。
多铎叹了口气,说道:“粮草物资所剩不多,再往北退,困难重重,人心也将散乱难收。”
郭大靖选择的决战时机,既可以称为巧妙,又能被说成毒辣。建虏不能秋收,可以说是毁了一年的收成,本就匮乏粮草物资一下子便异常短缺起来。
多尔衮转头看了兄弟一眼,满心的不悦,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。谁不知道现在的窘迫情况,只不过在死亡面前,这都不是最难克服的困难。
多铎耸了耸肩膀,垂头不语。
多尔衮收回目光,也没过多地思考将来的生存。现在还没脱离险境,想那么有用嘛,还是先逃命以后再说吧!
而此时在清原,阿济格和巴喇玛已经构筑了简陋的阻击阵地,并在不断加固,准备迎战追杀上来的敌人。
清原地处后世的辽宁省东部山区,与吉林省梅河口市接壤,是辽宁省的东大门,属于两省四市七县交界地带。
“龙岗,也算是比较险要的地势,更是清原最高的山了。”阿济格站在山上,伸手指点着,“你我两军,分守山腰,堵塞大路,敌人不攻破营寨,便不能通过。”
巴喇玛点了点头,说道:“虽不是一夫当关、万夫莫开的险要,阻挡数倍之敌,却还有些把握。”
阿济格却没有什么自信,且已经做好了阵亡此地的准备。如果不守这里,敌人是能够绕路追杀,大队难以逃脱。
他在心里还有些侥幸,希望敌人适可而止,或是因为粮草物资不继,而停止追杀。
“六千人马,这已经是能够派出的最大兵力。护卫大队的兵力,连五千都不到了。”阿济格暗自叹了口气,觉得凭这些兵力,在海西倒也能立足。
喜欢逆天换明请大家收藏:(www.yszbook.com)逆天换明阅书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