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歌第一时间想到的,自然是杀皇帝的这种可能性。
毕竟他之前在第一阶段的时候,就成功谋划刺杀了齐英宗,而且靠着这一手掀桌子的操作,直接通关了。
不管怎么说,这位高宗皇帝的可杀之处,绝对不少于他的这位皇兄。
如果能杀了齐高宗,那么就算副本因此失败,楚歌也认了。
至少也算是为了韩甫岳将军,出了一口恶气。
只是认真推敲了一番之后,楚歌却发现这件事情的成功率,太低了。
这事得分李浩和齐高宗两个方面来说。
从李浩这来说,他还没到那种权倾朝野的地步。
虽然从后世来看,秦会之权倾朝野,想冤杀韩甫岳就冤杀韩甫岳,甚至还让齐高宗上殿都常备匕首用来提防他,将整个齐朝的政治制度破坏殆尽……
但此时,楚歌还没有那种能量。
真正的历史上,秦会之走到权倾朝野的地步,也不是一蹴而就的,是经过了好几个阶段。
复起,是因为他能跟完颜昌搭上线,能建立和议。
而杀韩甫岳将军,虽然有观点认为是他密谋先斩后奏,但归根结底,高宗早就有了杀韩甫岳的想法,所以秦会之这么做,既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,也算是迎合了齐高宗的想法,所以在齐高宗的庇佑下,他也安然无恙。
而后就是与金人议和,合约中有一句,“不许以无罪去首相”。
这句话实际上达成的效果是,齐高宗几乎不敢以任何理由剥夺秦会之的相位,不管是有罪还是没罪。即便秦会之真的有罪,齐高宗也不敢论罪。
所以,秦会之能够十几年独相,权倾朝野,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有金人给他撑腰,要靠着他祸乱齐朝的朝政而已。
但此时,楚歌扮演的李浩,才刚刚复起成为宰执没多久。
第一,他不打算杀韩甫岳将军,那么他干的事实际上跟皇帝不是一条心。
第二,他还没有得到和议中金人“不许以无罪去首相”的条款,也就是说,金人此时并不会给他撑腰。
此时的皇帝,已经打定主意要杀韩甫岳将军,与金人议和。
而楚歌所扮演的李浩,作为宰执,或许可以阳奉阴违,或许可以想办法让皇帝的政令不出皇宫。但最终的结果,一定是被皇帝拿下。
因为此时他作为宰执,根基不够深厚。而齐高宗,是此时无可争议的最正统的皇位继承者。
二者的政治实力,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面上。
那么,刺杀呢?
成功的可能性也极低。
之前楚歌和李鸿运能够刺杀成功,是因为齐英宗脑子抽了想逃出皇宫,半路上防护力量松懈,以至于被李鸿运用突火枪钻了空子。
但此时的齐高宗早就经历过一次兵变,对自己的安全问题极为重视。一直躲在深宫之中,戒备森严。
楚歌扮演的李浩虽然是宰执,但进宫之前也是要被反复搜身的。再加上没了其他玩家的配合,他几乎想不到任何行刺成功的可能性。
所以,这件事情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。
行刺不行,只能搞政治斗争。
但搞政治斗争,实力又不够。
想要足够的实力,先要拿到金人“不许以无罪去首相”的支持,而想要得到这一支持,就得先卖国、杀韩甫岳将军。
这不是绕了一个大圈,又特么绕回去了吗?
如果楚歌真的冤杀了韩甫岳将军,那之后他不管再干什么,都没办法再给自己洗白了。
因为这个时代的韩甫岳将军,就是唯一能荡平天下的神将,无可替代。
眼瞅着目前的局势几乎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,楚歌却并没有因此而放弃。
他甚至都没想着用英灵求助的功能。
因为他知道,这个问题问那些历史上的英灵也不见得好使。很多事情,还不如自己开动脑筋来解决。
一番思考之后,楚歌最终下定了决心。
拟好了十二道金牌召还韩甫岳将军的诏书。
……
四月,韩甫岳将军等将领被调离军队,回到京师枢密院供职。
五月,朝中主和派污蔑韩甫岳将军“逗留不进”,要求免除韩甫岳枢密副使之职。
八月,韩甫岳被罢职,回旧居赋闲。
十月,主和派诬陷韩甫岳将军谋反,将其投入大理寺狱中风波亭。
十一月,齐金两国和议达成:齐向金称臣,将淮河以北全部划归金国,并每年进贡银二十五万两,绢二十五万匹。
十二月,李浩矫诏杀死韩甫岳将军,高宗事后下旨追认。
对于到底是秦会之矫诏杀死韩甫岳将军,还是秦会之真的得到了高宗的密旨杀害了韩甫岳将军,此事已经难以考证。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,都不改变此事的性质。
齐高宗与秦会之一拍即合,无论是谁先谁后,无论是秦会之推说皇帝下旨,还是齐高宗推说秦会之矫诏,都无非是想尽办法将屎盆子扣到对方头上,而自己少背一点锅而已。
毕竟他们两个人也都知道,这事干得太臭,是要背上千古骂名的。
就这样,一切似乎都按照原定的路线,走了下去。
……
十二月廿九日。
大理寺风波亭,狱中。
隗顺近些天的生活,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
他原本是此地的一名狱卒,平日里勤恳工作,为人忠义。
听闻韩甫岳将军北伐建功,不断收复失地,隗顺也为之振奋不已。甚至每日回到家中,还开心地与几位好友畅饮一番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